品牌在小红书做营销和投放,应该“怎么找到适合的人群”?

品牌产品精准的定位到“核心人群”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多谈小红书营销策略和投放策略的文章中,你可能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张反向漏斗图,这就是小红书的独特逻辑:人群反漏斗模型。

品牌在小红书做营销和投放,应该“怎么找到适合的人群?”

小红书主打的是“种草”,是有启发性质的需求场,通过需求链接人和产品。因此在小红书上的人群策略,是一个从窄到宽的“人群反漏斗”模型(产品精准定位部分人的需求,通过种草持续破圈泛化)。

小红书独特逻辑:人群反漏斗模型

在过去,大品牌做营销,很常用的一个策略是用“扫射”的方式占领用户心智。我有钱,我先尽可能的让全部人看到我的品牌广告,其次再逐步的聚焦和深耕那部分感兴趣的人。

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品牌产品精准的定位到“核心人群”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多谈小红书营销策略和投放策略的文章中,你可能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张反向漏斗图,这就是小红书的独特逻辑:人群反漏斗模型。

品牌在小红书做营销和投放,应该“怎么找到适合的人群”?
小红书的人群反漏斗模型

人群反漏斗模型的核心逻辑是:在品牌先找到“好产品”的前提下,基于产品的特点找到最核心的人群种草,再逐步破圈到兴趣人群,继而到泛人群。一方面可以让品牌按照“核心人群-兴趣人群-泛人群”的路径逐步破圈,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小步快跑的投放方式,可以节约预算。

种草就得种得准,同时还能给你省钱。

在这样的设定下,品牌方可以明显的看到几个亮点:

  1. 营销的门槛变低了:种草营销不再是大开大合的“一锤子买卖”,选定一小部分核心人群开始小步快跑,看到效果后再逐步放大,让营销投入门槛大大降低
  2. 营销的确定性变高了:真实的评论和口碑是产品种草效果的直观体现,品牌方可以再逐层破圈的过程中实时进行优化
  3. 营销的效率变优了:在自然流露泛化的基础上,同时叠加了商业流露的准确性和有序性

但实际上品牌在小红书上的投广告,是一件挺复杂的事,这里面有非常多的方法论和实操经验。大体的解题思路可以是这样:

品牌在小红书做营销和投放,应该“怎么找到适合的人群”?
品牌种草思路

找到一群人,发现他们的动机,确认他们在什么时候想找到怎样的产品,再尝试提供适当的购买方式,串联起来完成种草。这个过程中,品牌成熟度不同在小红书投放节奏策略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品牌在小红书做营销和投放,应该“怎么找到适合的人群”?
品牌投放策略举例

你看,光这就整出了两个高大上的模型,一会Makeup一会Sun的。做生意的人都是精明的人,最终还是要看自己能不能挣钱,究其本质,在广告投放场景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ROI(投资回报率)。

在广告投放中,ROI指的是投资回报率,即Return on Investment。这是一个衡量广告效果的关键指标,用来评估广告投放后所获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比率。ROI的计算公式通常为:广告带来的利润收入/广告花费*100%

接下来的事就很好理解了,对于品牌方来说,ROI能最直观的帮助他们了解广告投放的效果如何,以及是否值得继续投入。投放策略的目的是帮助品牌方在投放时获得更高的ROI,当然越高越好,至少ROI>1才能挣钱不是吗?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在品牌方不同产品的不同阶段,都会对应不同的策略,我们尝试来找一下上图两个投放策略的共同点,你会发现一个词叫“集中”,把集中这个词展开,对应的是“核心人群”和“超级场景”。

接下来,我用一个故事来讲讲人群反漏斗模型的应用。

"小众新品"的破圈故事

母婴行业是一个挺卷的行业。小孩从出生开始,围绕孩子各个方面的用品几乎是全方位的覆盖。特别是在新生人口数逐年下降的今天,各母婴品牌恨不得把焦虑两个字挂在脸上。

母婴用品有一个特点:特别爱测评。一般来说,品牌头部大单品会占到50%以上的销量,但却不足以支撑所有的生意体量,所以各品牌热衷于做其他单品测试,尝试跑出第二梯队的单品。

全棉时代在去年上了一款高客单价的纱布被(相比市面上的其他产品贵了2倍),用料好,高科技,贵是可以理解的,大概是这样的被子,大家感受下。

品牌在小红书做营销和投放,应该“怎么找到适合的人群”?
全棉时代纱布被

作为大品牌的小众新品,在小红书投放的初期,品牌方只给了不到百万的预算,在~5kw量级的母婴人群下,这点预算无异于以卵击石。预算不足加上母婴人群过于广泛,正常的投放策略在广告的触达和频率上都不可能达到要求。

怎么办呢?思路也很明确,做更细的人群切入。基于人群反漏斗的思路,在【母婴】的大人群中,依托关键词挖出兴趣人群,找到小到不能再小的核心人群。

品牌在小红书做营销和投放,应该“怎么找到适合的人群”?
反漏斗人群策略

纱布被最早是为宝宝睡觉服务的,中国宝宝有一个特点“即使再热,肚子上也要盖一块布的”。

兴趣人群找到了:睡觉问题宝宝家庭。此时已经在大母婴人群里做了聚焦了,但还不够小,且在同样人群中竞争品类也很多。

继续细分,在宝宝睡觉的场景里,其实睡不好的不仅是孩子,更是玩心态的妈妈。

  • 妈妈和宝宝一起睡,宝宝哭闹,妈妈睡不好
  • 宝宝深夜踢被子,妈妈睡不踏实
  • 宝宝睡觉闷被子,长痱子,妈妈睡不好心更累

现在核心人群已经呼之欲出了:陪宝宝睡觉的宝妈

接下来,结合产品的核心卖点(100%纯棉、折叠技术、散热性带来的睡眠0负担),挖掘核心人群的真实诉求,找到“超级场景”:两个人睡,母慈子孝。

故事讲到这,该有一个不错的结果了。核心人群+超级场景,投放ROI远超客户预期。追加投入后,继续面临的挑战是:人群漏斗有没有可能优化?有没有可能受众不是“母婴人群”?

品牌在小红书做营销和投放,应该“怎么找到适合的人群”?
人-需求-产品

我们再回顾上篇文章讲到的人-需求-产品的逻辑。通过对需求的精细化拆解,找到新人群和新机会。

好,故事继续。思路是继续找核心人群和超级场景。记住,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对投放笔记进行人群的洞察分析。

要分析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既怕热,又愿意为高客单价付费?通过投放笔记的人群画像洞察和评论分析,可以描绘出这样的一群人:新一线(地域标签)、30岁以下(年龄标签)、爱生活(兴趣标签)、重享受(行为标签)的悦己女性。她们在搜索睡眠问题时触达过笔记,在笔记下留下了对产品的评论,表述自身的诉求。所以从母婴场景跳出来,新的人群和场景也呼之欲出:

  • 职场白领,入睡困难
  • 精致生活主义者,睡前各种仪式感,只为好眠
品牌在小红书做营销和投放,应该“怎么找到适合的人群”?
通过场景发现核心人群

故事讲到这就该结束了。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讨论的是,当导入期遇到大人群,如何活用人群反漏斗获得品效收益。再往下就是具体投放策略和预算分配的问题了,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社区的本质是人和内容,人的部分是:用户画像,特色人群,人群反漏斗。这是小红书对用户的理解。

如果你有一个好的产品,怎么找到属于你产品的受众用户呢?一句话:从产品功能匹配用户需求,对需求拆解找到核心人群和超级场景。

作者:李美丽还在小红书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网络,原文出处: 李美丽还在小红书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上一篇 2024-03-07 05:46
下一篇 2024-03-07 06:5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