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行为特征当然会产生好的结果,例如能打开视野、增加企业生态资源、获得新方法等,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团队成员已经感受到老板变了,他们眼里那个带领大家奋斗的领头羊变成了指点江山的“大老板”,所有人都知道做得不对的事,却因为老板自己的“成功光环”加持而在不计代价地进行着。
要知道,坑并不仅仅出现在低谷或者平底,在有一定高度的位置上出现的概率反而可能更多,一方面难以看到自己在踩坑,因为回头一看,还有那么多人都在比自己低的位置上努力着,另一方面处在更高位置上,要拔腿出坑需要的勇气和能量是以前的数倍。但必须要提醒,很多企业的遗憾之处并非倒在了创业阶段,而是在爬山阶段,以下是近年出现频次相当高的3个坑,看起来很简单,却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做大做强。
01 第一个坑:盲目学习华为
见到这种现象特别痛心,华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组织,它所采用的管理体系必然是异常复杂的,很多手段之间都是相互关联,但外部企业听到的都是碎片化的方法,例如BLM、TUP、IPD等,为什么你的公司耗资千万学习却没有成为业界华为呢?
三个关键原因:
只有你尊重和正视当前的团队,才会开始思考应该学习华为的什么?才会意识到什么阶段该用什么?
02 第二个坑:老板是这个公司最聪明的人
- 业绩稳定,但各个职能都缺乏创新,很少有人能提出新的想法;
- 决策链很长,员工们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报给老板审核”;
- 通过高薪酬和初始诚意吸引过来的顶尖人才,留不住;
- 老板特别擅长讲话,其他中高层更擅长沉默;
- 所有人都只愿意做绝不出错的事;… …
老板本身就是组织里最有权力的人,如果他对于各种事情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是排他性的意见,这个组织将失去活力,因为组织就是社交网络,不管你层级如何,网络的正常运行需要人与人之间发生关联,当老板表现出“我最聪明”的时候,就是在拒绝别人的拥抱和参与。
另一方面,“我最聪明”的老板更容易采取评价式的工作方法,他们会“敏锐”地发现各种问题,却对自己的问题毫无感知,即使有人提出意见,也会在“我最聪明”的观念驱使下,结合权利位置让那些意见变得鸦雀无声,长此以往,导致这些老板会思维僵化,被自己的认知和意识所束缚,因此他们头脑中的信念和想法就会变得更加固执,但凡相反的意见就被归于对立面。而组织成员们为了降低自己被批评的风险以及稳定的工作状态,他们会选择沉默或迎合。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灵活性就丧失了,对多种可能性的探索也停止了,就意味着老板们更感兴趣的只是体会“我就是对的”这种快感,是赢得内部的“胜利”,而不是共同创造和积极关联。
只有老板们摆脱了自己“必须正确”的观点,他们的思维才会变得开放,当不再捍卫自己的“面子、地位”和所谓的“老板真理”时,才会变得愿意接受多方意见、探索新的可能性和看到团队的价值,这是企业做大做强道路上,老板的必修课。
03 第三个坑:缺乏利他之心
我给他们提出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主导生态圈建设,是否就等于我们要拿最大的市场份额?例如一个DICT建设项目,我们是不是要拿下最大的蛋糕?
第二个问题,生态圈建设需要整合多方资源,这些资源是要来帮我们一家得利,还是大家都能得利?
第三个问题,如果在DICT项目上,我们自己并不获取最大份额的利益,那该用什么来主导和建设我们自己的生态圈?
这些中高层人员认真地对三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最后统一认知,清楚地进行了回答:第一,生态圈建设更重要的地方在于主导性,而非自己公司占最大份额;第二,当然我们需要帮助那些愿意跟我们一起去赢得项目的资源方共同获利,而非对其施加采购压力来获得自己的独家利润;第三,真正主导和建设生态圈的,是我们要确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并且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到这样的规范中来。
答案自然就呼之欲出了,如何建设生态圈?这家公司后续做出了非常好的成绩。核心在于你的运营思路是“利己之心”还是“利他之心”。
在企业内部管理也是如此,当然要营收要利润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管理上,需要老板们要有更多的利他之心,如果只想着利用,而非利他,是做不大的。
老胡现在特别反感一些企业,那就是只有老板自己在学习,花费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进入到某些著名商学院读EMBA,却舍不得花一分钱给那些正在给企业创造营收的团队进行培养。这样的老板即使真的学到了,即使真的开悟了,但团队还是以前的团队,就像个大头娃娃,只有脑袋大,四肢孱弱,能干什么呢?
真正舍得花大力气提升团队的能力,真正帮助员工成长的企业,才会获得最大的“自己的利”。
对稻盛和夫先生在《领导者的资质》一书中关于“利他之心”的观点记忆尤为深刻,他写道:
“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用在好事上还是用在坏事上,他的人生讲迥然不同… … 即使人原本的资质相同,但如果‘善用’这种资质,就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如果‘恶用’,就会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那么,‘善用’和‘恶用’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利他’和‘利己’的不同… … ‘能力善用’和‘精力善用’,就是把充沛的精力、出色的能力用在为周围的人谋利上,这么做就能成为优秀的人;如果用在满足自己的私利私欲上,就会成为坏人。差别仅仅在于这一点。”
稻盛先生的话已经指出了企业家能否带领企业做大做强的本质,如果缺乏利他之心,就不会在真正正确的道路上努力,就不会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网络,原文出处: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