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管理者,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做出明智决策,克服偏差?

外界变化难以避免且无法预知。如果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经验,还不如不借鉴所谓的“经验”。因为我们在学习经验的过程中总会经过三种过滤,即商业环境、身边人和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将这三种过滤器和对抗它们的方法牢记在心,就能发现经验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

身为管理者,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做出明智决策,克服偏差?
管理者依靠经验做出决策与判断。通过理解过往所看到和听到的事规划未来,并因自己的远见卓识而洋洋自得。毕竟,我们就是凭借对过去经历的分析能力才取得如今的成绩,所以我们做决策时总要追溯过去的相同经历,也是顺理成章的。

这么做可能会出错。经验或许值得信赖,但有时我们会被它愚弄,并不能变得更高明。

本文将总结出引起偏差的三种过滤形式:

  1. 我们所处的商业环境忽视过程,偏重结果,尤其是成功的结果;
  2. 我们身边那些有意筛选共享信息的顾问团;
  3. 我们自身有限的分析能力。本文还提出了克服偏差的一些技巧。

一、只看自己能看到的

在商业环境中,决策的结果显而易见。但我们往往忽视制定决策的详细过程,过程显然比结果更容易操控。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从经验中学习,明白自己为何犯错、因何成功,那么就要承认:过程非常重要。

假设两家公司都采用同样高风险的战略,其中一家很幸运,蓬勃发展,而另一家举步维艰。我们在祝贺前者、指责后者的同时,忽视了导致这一现象的潜在原因。这种侧重决策结果,忽视决策质量的倾向被称作结果偏差。

这种偏差对我们行动的影响很微妙。假若战略奏效,哪怕存在问题,我们也会坚持不懈。要是战略结果不佳,即使方向正确,我们还会作出改动,或弃之不用。关注结果也会影响到我们的道德规范。如果一切运行良好,我们很可能认为决策不仅有效,而且符合道德规范。

我们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由此解决方案变得比预防措施更宝贵。能快速解决紧迫问题的决策者很容易引人注意和受到奖励,而采用稳健方法的人则很难被赏识。

漠视失败还有其他不良效应,比如遮掩失败率。如果失败率高,说明成功没有捷径。如果没有捷径,管理者就不应因失败而遭到指责。商业环境极力隐瞒失败的普遍性,使我们更难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于是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我们能在很大程度上把握成功,而事实并非如此。

二、过于信任顾问团

对经验做出公正、真实评估的反馈对提高决策质量意义非凡。但决策者身边总围绕着一群有意筛选对他们自己有利信息的人,而这些人往往并非“应声虫”。

审查、筛选信息是影响人们观点的有力手段。阻碍决策者得知某些信息会使决策者的认知出现严重偏差。即使我们知道审查一事的存在,也很难全面评估当下得到的信息。

在评价管理者时,员工若想要升职加薪,或谋求其他好处,他们只会给出片面、虚假的反馈,绝口不谈管理者表现不佳的方面。但你信任的顾问不一定刻意讨好你,他们也许只是出于从众心理,为更好地融入团体而附和你的观点。

如果高管身边总围绕着随声附和的人,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退化。酝酿想法、战略,或一套解决方案很少能够单枪匹马完成,只有集思广益、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成功。如果每个人都只一味顺从,团体就无法受益于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思维和经验的人的宝贵意见。

身为管理者,如何用批判性思维做出明智决策,克服偏差?

三、高估了自身经验的价值

我们不能将自己对世界的扭曲认识全部归咎于商业环境和顾问团,有时候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有限的分析能力妨碍我们收集信息以及评估记忆。即使我们有机会从经验中学到有用的教训,但最终还会得出错误结论。问题之一是,我们总在寻找和提取符合自己看法和假设的回忆,隐瞒或忽视相悖的信息。我们容易支持自己偏好的迷信观念、错误的对应关系和虚假联系。人类的本能倾向阻碍了我们制定有效决策。

有人认为,信息丰富的外部大数据能够作为补救方案,但数据也受制于同样的偏差。如果分析师刻意挑选符合管理者预期的信息,管理者还是会对自己的决策倍感心安,认为无需再做任何修改。而且一旦错误的结论受数据支持,要推翻它就更加困难。

我们的经验不仅质量低、可靠性差,更大的问题是数量不够。抽样变异性是关键:管理者的个人经验难免会基于几个小事件总结得出,不太可能代表整个事件完整真相。任何一位管理者都不能体验某个事件的全部可能性。小事件之间的差异也许是未知因素或随机造成的。如果管理者总是琢磨这些差异,他们可能被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模式和不相关变量间的虚假关联所蒙蔽。

我们深信过去和未来之间存在联系,连世界观也因此受到影响。基于经验预见未来说明我们坚信未来是过去的重现,但即使经验丰富的专家也不能精准预见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走向。

管理者应明白,某个趋势不能因事后变得明晰就意味着它能被提前预知。决策者往往迷信后见之明。这一认知偏差让他们过度自信,对自己的洞察力抱有幻想。如果你想有效制定决策,要注意:自信能预测未来相对更危险。

四、6招避免被经验愚弄

以下方法能够帮助你从经验中获益。这些方法并不简单,但如果你努力领会它们,再做决策时,你就会对世界有更清晰的认识。

01、避免抽样失败

除非失败和导致失败的过程有被大众了解的平台,否则没人会去关注失败案例。公司想知道未来还能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可进行决策事后分析,深度考查结果背后的过程。当然,学习的目标必须是抵制我们归咎于别人的本能。

02、侥幸不等于成功

另一常被忽视的案例是侥幸的成功。其实那是另一种失败,仅仅因没有造成重大损害而被伪装为成功。设立无风险、匿名的上报渠道在多个领域都能减少侥幸脱险情况的发生,避免灾难性事故。

03、预防为主

发现潜在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截然不同。发现问题的战略之一是,唤起员工对公司运营情况的关切,并激发员工群体智慧。但很多公司的激励体系却起到相反的作用,而且员工常因担心遭到报复或者被当成讨厌鬼,再三考虑是否要公开自己的看法。负责日常运营工作的管理者和员工相比高阶领导更容易发现错误的迹象,公司应让员工感到他们有必要上报问题给高层,并无须担忧后果。

04、虚心听取反对意见

彼得·德鲁克曾说:“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若高管想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需要倾听多方意见,包括批评他们行动的反馈。他们应保证身边的人来自不同背景,并提拔团队中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很多高管会特别要求某些同事、朋友或家庭成员对一些重要事务直抒己见。

05、假设不一定成立

别再试图在这个信息丰富的世界找到和你的直觉一致的线索,那太容易了。首先你要自问,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犯了错?什么事能够证明你的观点不正确,你又如何能想到这些事?技巧之一是做个思维实验:假设你穿越到未来,发现事情并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发展。现在你有了后见之明,可以再问自己,我是如何犯错的?

06、发散思维

如果我们想从经验中学到宝贵教训,似乎必须把重心放在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经验上。但实际上,这么做的弊端很大。当一个人太关注某个问题或任务时,难免错过一些意料之外的机会。对公司而言,发现这些机会非常重要。

有的管理者承认成功可能缘于巧合和运气,这比盲目相信自己判断力和掌控力的管理者好一些。外界变化难以避免且无法预知。如果我们不加批判地接受经验,还不如不借鉴所谓的“经验”。因为我们在学习经验的过程中总会经过三种过滤,即商业环境、身边人和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将这三种过滤器和对抗它们的方法牢记在心,就能发现经验到底教给了我们什么。

已故行为决策理论创始人之一的赫乐尔·恩洪(Hillel Einhorn)曾说:“如果我们相信能从经验中学到什么,那么也可能什么都学不到。”

本文选自《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5年5月刊。

本文有删节,原文请参照《熟知非真知》一文。

埃姆雷·索耶尔、罗宾·霍格思|文

埃姆雷·索耶尔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沃兹耶因大学的助理教授。

罗宾·霍格思是西班牙巴塞罗那庞培法布拉大学的名誉教授。

刘筱薇|译 安健|校 李全伟|编辑

马天舒|公众号文章编辑

来源:哈佛商业评论案例研究 微信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网络,原文出处: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0)
上一篇 2022-04-03 07:57
下一篇 2022-04-09 09:4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