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死,涨价活”!为什么快消企业不做电商,不愿意让利给消费者?

娃哈哈的宗庆后宗老板就说,娃哈哈的产品太沉,运输成本高,不适合直播平台销售。有些人说他太顽固不懂得当代消费者,注定要被消费者淘汰。其实,他是懂这里面路数的,也知道那些所谓给消费者的让利,真正会落入谁的口袋。

图片

文丨关三

以价格换市场,这是长期的消费思路。简单点就是用“价廉”来吸引消费者。但发展到消费存量的时代,你会发现,不是所有低价都能打败高价。相反,高价更能打败低价。

不仅如此,还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削减对C端的投入,更多地把费用让利给了终端。

缘何“不愿”做电商

从去年开始,全国的快消食品行业开启了一波涨价潮。而各品牌也当仁不让的涨起价来,说是因为成本上涨,但单个的产品零售价格涨幅远超企业实际上涨的水平。

什么意思?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以市面上大家常见的AD钙奶为例吧。通常,企业发涨价,一般是单瓶价格上涨0.5元,以一箱AD钙奶16-24瓶为例,那这一箱终端的销售价格上涨了8-12元。但没有任何快消企业说我这一箱上涨了8-12元,往往都只涨2-3元。比如,以前经销商打款一箱是20元,现在的打款价23元也就可以了。即便是去年爆火的某国民方便面品牌的“汤”面经历了三次上涨,出厂价也就从36元涨到42元,平均一次涨了2元。但其终端的销售价却从2元涨到了3元,一箱24袋,整整涨了24元。

图片

其实,这里面的溢价,大多留在了各级渠道上,尤其是终端网点上。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终端直接面向消费者,你不给终端利润,消费者不要说享受企业给的实惠了,就连产品他们都不一定看得到。

并且,当你真的让利给消费者的时候,消费者也不会因为你这一点的让利真的就选择你的产品。消费者要考虑的终端要素太多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消费者决定买一个产品的时候,通常不会考虑便宜2毛或5毛便买你的产品;相反,你一箱产品给渠道、给批发商们便宜一元,你看他们能给你贡献多少销量。

我们说快消行业做的水头大战/CNY等活动都是在给消费者做促销,都是在讨好渠道。并且基本上便宜的力度都是1元或2元一箱,就这样,渠道都愿借款、拼车等来给经销商打款,给企业打款。为什么?因为渠道的出货量大。毕竟,渠道各自知道自己所挣的利润是多少。你给一个批发一天增加1000箱销量,其毛利增加1000元,他可以管你叫“爸爸”。

但是你给消费者让利1元,你出1000箱的销量需要24000个消费者,而这24000个消费者可能需要你的门店增加240000个消费者。也就是每10个消费者买一个你的产品,这都算高成交率了。

你想,批发一天增加1000箱销量,他可能拜访几个客户就完成了。但你要240000个消费者,门店一天完成不了。这样的增加客流量也就是在电商平台能够完成。下面的传统门店几乎是不可完成的量。

但对快消品企业,它给消费者便宜0.5元-1元的投入就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而通常这样的促销活动,电商平台并不会自己承担,也是由企业来承担的。好,就算是企业能承担这个巨额的投入,企业所卖的货其实并不是由消费者购买的,大部分购买者是线下的门店。

这就是电商平台的窜货了。要知道线下门店,通常一个市、县的终端价格都是差不太多,窜货往往是跨省的。越大的企业对线下批发的窜货管得越严。但当企业真的给到电商平台权限的时候,那就是全国各地的门店都来进货,就算没有全国各地至少也是全省都要从电商平台上进货了。

通常,这个量看起来非常大,但企业的利润不仅没增加,相反还是减少的,因为你正常线下各级代理商的出货渠道被抢了,他们出不了货,自然就不愿意与企业合作。娃哈哈的宗庆后宗老板就说,娃哈哈的产品太沉,运输成本高,不适合直播平台销售。有些人说他太顽固不懂得当代消费者,注定要被消费者淘汰。其实,他是懂这里面路数的,也知道那些所谓给消费者的让利,真正会落入谁的口袋。对品牌来讲,这些只会是损害并不会带来真正的消费。

讨好渠道是“真理”

也有人说,怎么企业不会讨好消费者,他们不一样会做特价、买赠、试饮、再来一瓶什么的吗?其实,这所有的活动也基本不是讨好消费者,实际也是在讨好渠道,帮渠道消化库存、保持产品新鲜度、缩短产品周期,这样渠道才会继续进厂家的货。

相反,对消费者,企业更愿意选择涨价。给大家讲两个涨价的例子,一个是加多宝当年把产品从24罐一箱的包装改为20罐一箱。彼时,大部分经销商的销售价是原来24罐一箱卖60元,而20罐一箱的卖65元。

为什么?因为本身你推新品20罐,就因为你以前24罐的价格卖穿了,终端店老板不挣钱。所以你20罐卖的更贵的话,整个渠道都有利润,大家都愿意把更好的位置更好的地堆给到加多宝。但后来加多宝认为应该按指导价,20罐卖55元才行,强迫大家改价。结果产品最后实际成交价都成50元了,这明显有甩货一般的促销价,不仅没抢到消费者,反而让市场变的越来越小。

另一个例子,有D、J两个公司的绿茶产品,两个公司的绿茶在河南省的终端销售价格都是2.5元。但是J公司的产品毛利更高,所以D公司的绿茶快要被J公司抢完了。通常,企业采用的方法就是我再便宜一些,我卖2元。用价格换市场、换空间。但通常这样的结果不仅换不来市场还会把自己的市场弄没了。

至于为什么?我们前面说了,产品卖2.5元时你的利润就不够了,你现在卖2元利润更不够。这看起来或许会增加店销的频次,但店主明白一点,通常在终端小店门外购买的消费者其人群是固定的,他买了D公司的绿茶就不会买J公司的绿茶。而T公司的绿茶一箱就挣3元,而J公司一箱能挣5元。这样也就陷入了前面的矛盾,他需要卖1.7箱才能挣到J公司一箱的利润。

所以,对于终端店主来讲,我肯定要把你的位置、你的排面弄小一点——这一点与企业用陈列费换排面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看企业做促销、特价时,店方都会给你大排面。可是当你把终端卖价降到2元的时候,那不是短期的促销活动,店主为了利润还是会考虑替代性的。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2.5元与2元的差距并不明显。当消费者准备买2元的产品时,店主为利润加一句:你买J公司的,味道更好。

图片

降价换来的时间与空间只存在于理论上。当时D公司选择的是逆市而为,涨价,把绿茶价格从2.5元升到3元。这样各级的利润都有了,店老板加劲的卖他们公司的产品。因为有利润了,D公司可以做促销活动,也可以加大店老板的陈列费等等。这让最后两家企业的产品在销量上发生了扭转,D公司高价居上。

同样,快消企业的涨价也有涨价的学问。比如,方便面原来给店老板的价格是36元,现在涨到42元了,那方便面公司都会跟店老板说,我现在给你加一箱方便面的陈列费,你进10箱,相当于我一箱只涨了1.8元。你的进货价格并不高,并且你的销售价格也上去了,利润更高。

相反,那个不涨价的产品,对于店老板来讲,利润还是那些,还没其它的市场促销费用,他给你排面才见鬼了。没陈列没排面,你的产品就算是再实惠,消费者看不到更买不到,这样的实惠对企业对消费者都没意义。

我们说,会有消费者倒逼渠道进货吗?有,但很少。去年的白象公司是近年来少有的消费者倒逼渠道进货的,因为全国的热潮,很多门店都主动找白象的业务,不要条码费、不要陈列费,只要给货就行。这也让白象从30多亿的销售增长到80亿。其实,消费者并没有享受到促销优惠,更多的是看企业的宣传,掀起某些情怀。

所以说,这些产品讨好消费者了吗?也算是讨好了。但消费者并没有享受到实惠,更多是以工具人的形象出现。为什么企业敢涨价,当一个行业都涨价的时候,这对企业来讲就没有涨价,影响不了大局。相反,当行业涨价,你不涨价的时候,也不能因为你不涨价而让消费者倒逼渠道去进你的产品。并且,很多终端为了利润也会偷偷帮企业涨价。

消费者是真的享受不到实惠。低价不是万能的,涨价也不是末日,用价格去讨好消费者,基本就是“用可口的饭菜栓住另一半的心”一样的扯淡;用价格去讨好消费者,你会发现市场上一定有比你更便宜的产品。所以,必要时候,不如去涨涨价。

(1)
上一篇 2023-04-20 11:30
下一篇 2023-04-24 16:5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